早在魏晋时期,高桌尚未普及,印刷术不够发达,纸张篇幅短小,当时的书法家多用低案,或者直接一手举着纸张创作,依靠手臂和腕力运笔,视野更加开阔,可以纵观全篇布局,笔势灵活多变、畅意精到。
图片
因此魏晋时期的传世法帖,大多自然生动,气韵虚和清逸,极具烂漫本真之美,可惜尺寸偏为小巧,让人无法一次看过瘾,就拿王羲之的作品举例,所写《平安帖》、《大道帖》、《快雪时晴帖》等,全篇不到30字。
图片
即便是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《兰亭序》,也只有324字,长度约70厘米,仍属于短幅作品,这些短小精悍的法帖,章法排布疏空明朗,看起来的确优美清和。
但是从技法角度分析,字数少的法帖,笔法体系不完备,难以掌握多次多彩的各类变化,所学技巧过于单调,无法串联一体,到处搜寻法帖,也耗时耗力。
图片
为了解决上述问题,古人依据《圣教序》、《兴福寺半截碑》、《十七帖》以及王羲之的手札,选出最经典、最标准的字体,集成一本《行书道德经》。
据专家考证,此作约成于唐宋时期,乃王羲之仅存的“巨幅真迹”,全卷5162字无一缺损,长度达到11米,以此来算它的体量,超过25部《兰亭序》。
图片
甚至《圣教序》与之相比,也只能屈居第二,卷中囊括4000多个日常多用的“异形字”,至于剩下1000多个相同字,“集字者”观察每个字的结体、笔法变化等,联系上下处理,进行合理安排,保证它跟章法调配和谐,节奏韵律一致。
图片
乍一看犹如王羲之亲笔所写,融洽娴静的同时,又能凸显每个字的独特造势,和险绝的趣味性,譬如卷中第三行的中间部分,“母”字浓重坚实,转折处锐利刚健,体势偏为紧结,具有几分古朴之气。
图片
而下方“故”字截然相反,中间布白疏朗,笔画细劲飞动,反文旁的转折平滑圆融,两相对比之下,既能维持全卷协调统一,变幻中追求平和,还可以凸显立体感和流动性,让艺术气韵更加强烈。
图片
《行书道德经》此前一直被秘藏,近几年重现书坛,毫不夸张的说,篇幅如此恢弘的王羲之行书,足以改写书法史,非常值得大家学习,并且全卷字迹清晰完整,细节变化鲜明可察,极大程度掌握正确的“二王”笔法。
图片
时常临摹,可以领悟魏晋的萧散风韵,感受传统艺术之美,不被当代“丑书”影响,还能提升用笔的灵活性,让行书呈现自然美,摆脱刻意造作一类的问题,形成完善的笔法体系,哪怕掌握此作的一半技法,都能让你受益终身。
图片
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,侵权抄袭者必究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